中国粮食产量喜迎八连增。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,比2010年增长4.5%,尽管再次收获稻麦满仓,可有些农民兄弟高兴不起来。
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CPI创年内新低,并且是“同比”、“环比”双回落,而全国的小麦和玉米价格,以及东北的粳稻价格下降也较快,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或将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。
民以食为天,当2011年中国通胀这团热火逐步升温,最终7月CPI摸高至6.5%的三年内顶点时候,很多百姓看到了面包、牛奶和猪肉价格的节节攀高,却可能忽略了稻麦等粮食价格默默为抑制通胀做出的贡献。
2011年连续数月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:一边是粮食价格的相对下降,另一边则是与之相关的商品价格疯涨;此外,与粮食生产相关的柴油、水电、肥料、农药、种子、人工等价格也不断上涨,农民看着“丰收”结果白高兴一场,望“涨”兴叹!
粮价不振虽然有粮食产量增加、供求关系变化、种植品种单一、流通渠道不畅等因素,但也与我国的粮食价格管制状态、收储制度及定价机制有关。
农民在卖粮时也有这种现象,虽有“惜售”的情况,但因储存成本高、需筹钱投入新季生产等因素存在,现实上往往是不得不屈服于粮食部门、龙头加工企业,以“保护价”来贱卖新粮。
今年年初,笔者在陕西渭南市采访时,八百里秦川之上农作物普遇旱情,但农民却对地里的浇灌一事并不太上心,一位务农几十年的老伯对我说:“现在化肥价格比去年涨了40元,从80元一袋涨到了120元,但是粮食价格估计涨不到那么多,浇上水又有什么用呢?”
|